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
疫情结束细数黄山景区管理五大漏洞!
清明小长假,天气晴朗,风和日丽,各地为刺激消费,纷纷推出优惠政策,在家憋坏的老百姓,更是享受着阳光与国家的优惠走出家门,重新感受外面的鸟语花香、清风雨露,但是似乎有些景区并未做好全面接待的准备。
清明节假期第二天,央视新闻就报道了,黄山景区连续两天游客爆满,一早就达到了园区人员的限制数量,开启了“人从众”模式,从而不得不紧急闭园。
央视虽然仅报道了黄山景区的管理问题,但这是典型并非个案,相信在国内也有很多类似情况的景区,景区虽好,但是管理不到位,导致风景虽美,但是却不能更好欣赏。不禁让进园的游客遗憾而归,更让没有进入园区的游客抱憾而回。
黄山景区是一流的,但黄山景区管理者却是三流的,本次事件中,充分体现了黄山景区管理者无知、不知法、不守法,更没有任何的政治觉悟。
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,黄山景区管理者的五大“罪状”,各大景区也应当以此为鉴,努力改进。
“罪状”一:防控措施不到位,行政问责。
根据央视提供的景区画面,景区游客虽然大部分都佩带口罩,但,有些游客也没有佩带口罩加上人员过于密集,根本达不到防疫的要求。我们国内的疫情虽然得到控制,但是“外防输入,内防反弹”的压力仍然存在,有些地方的无症状感染者仍存在。若其中有携带者,可能又会带来新的一波疫情。
黄山景区管理者忽视了防疫防控风险,不合理的复工复产,无疑是增加了当地的防控压力,根据国家及党的相关政策,在抗疫战线中,那些不作为,乱管理的负责人按照规定进行行政追责,该下课的下课,该问责的问责!
“罪状”二:涉嫌违反《旅游法》,可行政处罚
据央视新闻报道,黄山景区一早就人挤人上山下山都很艰难,有些游客则处在尴尬的上不去也下不来的境地。
根据《旅游法》之规定,景区在旅游者数量达到最大承载量时,未及时分流或者疏导的,严重的可处以停业整顿1-6个月,而且在《旅游法》中有明确的要求必须要有紧急预案。
黄山景区一早就人员爆满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控制流量、疏导游客了吗?黄山景区的紧急闭园难道就是所谓的紧急预案吗?也就是所谓的科学管理吗?不也太可笑了么。
国内有许多景点都采取了网上分时段预约方式进入,据了解,黄山景区也采取了网上预约等方式进行,那为何还会造成一窝蜂的聚集?是他的准备没到位吗?宣传没有到位还是执行没有到位呢?还是什么原因呢?
“罪状”三:“人从众”模式,安全问题突出
现在景区的“人从众”模式,人员拥挤,老人孩子也都在其中,又处于上山与下山的阶梯上,很容易因拥挤导致游客的摔伤,而且,因人员过于密集,救援也会迟缓。
再者,大规模人员聚集,且防护措施,防护距离均不到位,人群中还有一部分人员没有佩戴口罩,景区管理人员也没有采取各种隔离措施,极易导致群体性感染。
根据《安全生产法》之规定,若因为经营者管理不善,玩忽职守,导致景区旅游者多人受伤或者死亡的,或者大面积感染新冠病毒或成为疫区的,景区则应当受到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,景区负责人也应当被行政追责,严重的触犯《刑法》的,应当追究刑事责任。
“罪状”四:紧急闭园导致与旅行社、游客之间纠纷
景区紧急闭园,必然导致大量游客不能按照规划前往景区游览,若景区与旅行社有合作,因此导致旅行社组织的游客不能进入园区,就可能导致,游客要求退费以及要求违约金的纠纷。
景区闭园不仅会给合作伙伴旅行社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,更严重的导致旅行社的名誉损失,引发合作伙伴及游客的不满。
“罪状”五:负面影响,不利于宣传
此次的央视的曝光,不仅对黄山景区管理者进行了批评,也是对其他景区的提醒,好事不出门,坏事传千里。
景区的风景,大部分是自然的馈赠,如何用好风景是需要景区管理者深入思考的。口碑是慢慢通过游客建立的,能否让游客流连忘返口口相传更需要景区管理者下足功夫。
央视的报道,给全国各大景区都提了个醒,其中韵味就不再赘述。
在这种情况下考验的就是景区的统筹能力,如何做到准确识变,科学应变,主动求变?值得思考。
更值得思考的是景区管理者如何识大体,钻细节,如何在疫情之下创新管理方法管理体制?
如何分时段预约,控制流量?如何加强引导和提醒,保证游客体验?
如何做足预案和评估,做到紧急时候不慌乱?如果有这样的科学管理方案后,那又该如何更好的执行下去呢?
种种疑问,是该反思了!
以上是黄山景区管理者的五大“罪状”,但各景区也应当对号入座,景区没有规划,没有准备、没有合理运用技术手段,就代表着管理思维、管理手段的落后,或者有规划有准备有技术但执行力不够,都有可能带来的结果就是严重后果。
疫情之下的特殊,我们不能不重视;疫情之中的煎熬,我们不能不忍受;疫情之上的责任,我们不能不承担。做足功课,才能真正收放自如,进退自如。